🔥牙醫師的專業解答
拔智齒的過程從局部麻醉開始,讓您在手術中不會感到疼痛。接著,牙醫師會根據智齒的位置進行操作,若為水平智齒,可能需要切開牙齦或修磨骨頭,分段取出牙齒。拔除後,只要遵循術後護理守則,傷口會在三天被上皮覆蓋消腫,大多數人在一週內即可恢復正常飲食並拆線,三週牙齦組織完整復原。
✨如何使用「拔牙/智齒拔除」系列文章
為協助您更快掌握拔智齒的各項問題與照護細節,小編特別整理出「拔智齒系列文章」,從基礎觀念到術後照護一應俱全,推薦您依據自身需求選擇瀏覽!
【基礎觀念】
- 智齒位置有分四種!一起來了解長智齒的過程!
介紹智齒的生長位置、問題與常見症狀。 - 什麼是水平智齒?水平智齒一定要拔嗎?│一次解答對於水平智齒的所有問題!
說明水平智齒的特殊性及治療必要性。 - 智齒蛀牙了怎麼辦?牙醫師這樣說
針對智齒蛀牙提供專業處理建議。 - 拔智齒需要放膠原蛋白嗎?價格、原理、術後掉出來怎麼辦看這篇!
講解拔智齒是否有必要放膠原蛋白,包括它的作用機制、常見費用範圍,以及如果不小心掉出來該如何應對。
【術後照護與注意事項】
- 拔智齒後的七個注意事項,避免持續發炎腫脹!
術後照護重點與注意事項一次掌握。 - 拔智齒多久會好,術前術後注意原則及照護方法!
深入說明拔智齒後的復原期及注意原則。 - 拔智齒需要放膠原蛋白嗎?價格、功能、適不適合使用看這篇!
評估術後膠原蛋白的使用需求。 - 拔智齒後要做甚麼?拔智齒後必看
拔智齒手術後該如何安排生活及口腔照護建議。
【費用評估】
- 拔智齒要多少錢?【智齒費用】總整理
提供拔智齒費用完整評估與比較。
此篇「拔智齒不再是夢靨:完整手術流程、術後照護與常見疑問全解!」會為讀者解決哪些問題?
- 如何評估是否需要拔智齒
- 拔智齒手術的具體流程是什麼
- 拔智齒會痛多久、術後該如何照顧
- 拔智齒後的飲食有哪些注意事項
- 拔智齒後常見的後遺症有哪些,如何預防
- 不同拔智齒方式的費用和恢復時間差異
- 若擔心拔智齒過程中的不適或疼痛,該選擇哪種手術方式
什麼是智齒?一定要拔嗎?
智齒,又被稱作「第三大臼齒」,通常在18至25歲左右逐漸萌發。由於它的位置位在口腔最末端,常因顎骨空間不足而長歪或無法正常冒出。若智齒位置不良,便容易造成清潔困難、牙周發炎或影響鄰牙。在評估是否需要進行「智齒拔除手術」時,牙醫師會先利用影像檢查(例如全口X光或斷層掃描)確定智齒的生長方向與深度,判斷有無影響咬合或形成清潔死角的風險。
不少人對「一定要拔智齒嗎」這個問題心生疑惑,一般來說,原則是:
- 若智齒健康長出、位置正常、且能與對咬牙配合咀嚼,則可考慮保留。
- 若智齒嚴重傾斜、長度不足以穿出牙肉,或反覆發炎腫痛,就有較高的必要性進行拔除。
- 部分人有「隱藏智齒」,可能完全潛伏在顎骨內,透過檢查才發現。若臨床症狀不顯著,醫師會視其位置與年齡綜合評估是否處理。
🔔小編建議這樣做
如果您的智齒位置不正確或長期造成不適,建議早點拔除。盡早處理可以避免未來出現嚴重的蛀牙或牙周病問題,保持口腔健康。
不拔智齒的常見風險
如果智齒狀況不佳,嚴重到需要拔除,若選擇不拔智齒,以下是常見的三種風險:
風險一:智齒周圍牙齦發炎
牙齒生長時會推擠上方牙肉讓自己長出來,而智齒在空間不足的狀況下,牙肉會因為牙齒生長時的推擠造成紅腫發炎,加上智齒如果有斜向生長的狀況,細菌更容易堆積而讓周圍牙齦不斷受到刺激,造成紅腫、疼痛,最後演變成牙齦炎或牙周病。
風險二:智齒或智齒相鄰牙齒蛀牙
由於智齒位置偏後,是清潔時容易忽略的死角且清潔難度高,容易細菌堆積,形成蛀牙。若智齒生長歪斜,細菌更容易藏匿,蛀牙位置也可能出現在與相鄰牙的牙縫,最後導致智齒以及相鄰牙齒都產生蛀牙。
風險三:影響牙齒排列
智齒生長空間不足或歪斜,可能對前方的牙齒造成擠壓,導致牙齒排列及咬合異常。
🔔小編建議這樣做
若智齒到了不得不拔的程度,建議盡早諮詢牙醫師,以免症狀惡化而導致更嚴重的風險。
拔智齒前要注意什麼?
在真正踏入手術室或牙醫椅前,充足的術前準備能夠減少手術風險,並且有效縮短拔智齒傷口癒合時間。以下是拔智齒前幾點需要格外留意的事項:
健康狀態調整
在拔智齒前,請務必將個人病史、藥物過敏紀錄及目前用藥情形告知牙醫師。若您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牙醫師可能會建議進行額外檢查,抑或請您事先控制病情到穩定狀態後再拔牙,這樣能顯著降低手術期間出血或感染風險。
女性患者則應盡量避開生理期,因為此時身體較為虛弱且出血量可能增加,容易造成過度不適。此外,若當下已有牙齦發炎或牙周病問題,牙醫師也會先進行消炎處理,讓口腔維持相對穩定,才能使拔智齒手術順利且安全。
充分睡眠與營養
足夠的睡眠能讓身體保持在良好狀態,減少緊張情緒與提高痛閾,手術時可減輕不適感。而術前幾天的飲食應保持清淡、均衡,多攝取維生素與蛋白質,避免油炸、辛辣或過甜的食物。若您習慣飲酒或喝咖啡,術前低至中度時間內也應適度減量,以免影響麻醉藥效或導致血壓波動。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不建議過度飽餐,但也盡量別空腹拔牙,因為有些拔牙程序或麻醉方式可能在術中或術後引發低血糖或不適感。
心理準備與時間規劃
擔心拔智齒會不會痛,或是害怕開刀時的感覺,這些緊張情緒如果過度累積,反而容易影響血壓與心跳,間接增加手術風險。若您對疼痛非常敏感,或對手術過程感到極度恐懼,可以事先與牙醫師討論是否採用舒眠麻醉或加強止痛措施。不過此類方式費用通常介於中度至高度範圍,需要在預算內多作考量。
此外,由於拔智齒後通常建議留出一定的時間休息,若您的工作或課業相當繁忙,建議在安排手術時就要預留一段相對寬鬆的時程,好讓自己有充分時間照顧傷口、避免因熬夜或壓力造成延後癒合。
🔔小編建議這樣做
在拔智齒前,一定要將您的健康狀況和過敏史告訴牙醫師、確實做好術前檢查,以及保持良好的休息,以確保手術順利。
拔智齒流程全解析
了解完拔智齒的前置作業後,接下來就讓牙醫小幫手為您解析拔智齒的步驟吧!
第一步:評估與檢查
正式拔智齒前,牙醫師會先安排影像檢查(如X光或CT電腦斷層),了解智齒與鄰近神經、骨骼、血管的相對位置。若牙齒深埋或阻生嚴重,通常牙醫師會詢問您的身體狀況、過敏史,以及確定是否合併牙齦或牙周感染。
透過這些檢查與評估,可以預先判斷手術難度、預估恢復時間,並制定個人化的拔牙計畫。同時,牙醫師也會解說潛在風險及術後注意事項,讓您清楚了解整體流程及可能的花費範圍。
第二步:簽署拔牙與麻醉同意書
在確定拔牙計劃後,患者需要簽署同意書,這不僅包括拔牙的同意,還涉及麻醉使用的同意。這一步驟目的在於保障患者的知情同意,確保患者了解手術風險並同意進行治療。
第三步:局部麻醉與準備
在確定評估結果後,牙醫師會先替您進行局部麻醉,確保在拔牙過程中大幅減輕疼痛感。若您對疼痛特別敏感或拔牙難度較高,也可以和牙醫師討論是否適合舒眠麻醉,或是微創拔智齒,但診療價格會因此而有所提升。麻醉後,牙醫師會使用無菌工具與敷料,保持手術區域清潔。此時,請盡量放鬆心情、穩定呼吸,讓麻醉劑順利發揮,縮短手術時間並降低不適。
比較項目 | 傳統拔智齒手術 | 微創拔智齒手術 | 舒眠拔智齒手術 |
適用情況 | 所有智齒狀況 | 智齒位置較深、困難拔除 | 害怕拔牙的患者 |
手術方法 | 切開牙肉、修磨齒槽骨創造空間後將智齒拔除 | 用特殊器械減少傷口大小,切分牙齒分塊拿出,避免大範圍的齒槽骨修磨 | 使用麻醉藥物讓患者放鬆或睡著 |
術後疼痛 | 較常見,需止痛藥控制 | 疼痛較輕,恢復快 | 手術時間較快,過程幾乎無痛,術後疼痛較輕 |
恢復時間 | 約1-2週 | 約1週 | 約1週 |
費用範圍 | 較低,健保給付,部分自費 | 中高 | 較高 |
第四步:切開牙肉並拔除智齒
若智齒呈現水平或倒置生長,通常需要先切開牙齦或磨除少部分骨頭,以露出完整的牙冠和牙根。接著,牙醫師會視情況將智齒分割成數塊,再逐一取出,以減少對周圍組織的傷害。這個步驟中,您可能感受到推拉或震動的壓力,但由於已經麻醉,不會有明顯的痛楚。若手術範圍較小、智齒長度正常且角度良好,則可直接利用拔牙鉗或其他器械輕鬆拔除。
第五步:傷口清創並清除多餘組織
拔除智齒後,牙醫師會對手術區域進行清創處理,以確保拔牙區域乾淨並減少感染風險的關鍵。牙醫師會清除所有可能的細菌、髒污及多餘的牙齦組織,並確保傷口周圍的骨骼平滑,避免未來傷口癒合不良或產生異常增生的問題。
第六步:放置膠原蛋白(選擇性)
某些情況下,牙醫師會選擇放置膠原蛋白於傷口處,能有助於加速傷口癒合,減少術後腫脹與疼痛,並提高傷口的修復力。這通常是一項自費服務,患者可根據需求與牙醫師討論是否選擇這項服務。
第七步:止血與縫合傷口
拔除智齒後,牙醫師會檢查齒槽骨和牙肉狀況,必要時進行沖洗與消毒,再放置止血紗布,確保傷口能快速形成血塊。若拔牙範圍較大,或需要保護齒槽骨,牙醫師可能選擇縫合傷口,並根據需要放置膠原蛋白等填充材料。縫合能固定牙肉位置、幫助血塊穩定,預防意外出血或乾性齒槽炎的發生。通常縫線若非可吸收,就需要在牙醫師建議的時間內回診拆線。

🔔小編建議這樣做
拔智齒前通常會先為您做局部麻醉,如果您對疼痛較為敏感,建議可以事先與牙醫師溝通是否適用舒眠麻醉。
如何判斷是否需要膠原蛋白幫助智齒傷口恢復
膠原蛋白屬於自費項目,並不是每個人拔完智齒都需要放膠原蛋白協助傷口癒合。如果本身體質因素傷口容易恢復,或是拔完智齒的傷口較小,通常不需要放膠原蛋白;但若是有以下狀況造成智齒拔除後的傷口偏大或容易有其他併發症,則牙醫師都會建議放入膠原蛋白:
深層智齒、智齒形狀特殊
如果智齒位置較深或形狀較特殊,例如牙根倒鉤,拔除後會留下較深的凹洞,恢復時間較長。在這種情況下,放置膠原蛋白可以幫助支持齒槽的結構,促進血凝塊的形成和穩定,加速傷口癒合。
水平智齒
水平智齒是指橫向長的智齒,屬於阻生齒的一種,這種狀況通常需要將牙齦切開,把智齒分成幾個小塊分別拿出來,這種狀況傷口也會偏大。
傷口接近鼻竇或神經血管
上顎智齒靠近鼻竇會有口鼻相通的可能性,下顎智齒靠近神經血管也可能會在拔智齒過程對感覺神經有些微影響,這兩種狀況都會建議放膠原蛋白保護傷口,降低術後風險。
影響倒數第二顆牙齒的健康
第二大臼齒(倒數第二顆牙齒)位於智齒前方,可能會因為拔除智齒過程中影響到這顆牙齒的穩定性,這時放入膠原蛋白除了快速恢復傷口,也能維持第二大臼齒的支持結構。
恢復速度較慢的患者
對於有糖尿病或其他可能影響傷口癒合速度的慢性病患者,使用膠原蛋白可以提高手術後的癒合效率。
而膠原蛋白除了能讓傷口快速恢復,還有保護傷口、避免血塊脫落、幫助齒槽骨再生等作用,避免拔牙後的傷口因為血塊脫落、神經外露而造成乾性齒槽炎。
🔔小編建議這樣做
若不確定自己是否要放膠原蛋白,建議可以事先與牙醫師討論,讓牙醫師評估看看喔。
拔智齒會痛嗎?智齒拔完後要多久會好?
相信「拔智齒會痛嗎」是不少患者最擔心的問題。一般而言,智齒拔除手術時都會使用局部麻醉,因此在拔牙過程中不會感受到明顯疼痛。只是在麻醉藥退去後的頭幾天,傷口處可能出現腫脹或輕微疼痛的感覺。根據臨床經驗,絕大多數人在服用醫師處方的止痛藥、配合適當休息和局部冷敷的情況下,大約在低~中等範圍內的時間即可舒緩大部分疼痛。
然而,每個人的體質、智齒生長方向、骨頭密度及年齡等因素皆會影響拔智齒要多久才能復原。常見情況包括:
- 下顎水平智齒
因需切開牙肉並分段取出智齒,傷口較大,疼痛期和腫脹期相對更長。

下顎水平智齒(圖片來源:Horizontal Wisdom Teeth)
- 較年長患者
骨頭彈性略差,癒合速度可能較為緩慢。 - 反覆炎症或牙周病患者
拔牙前若已有感染,手術過程較複雜,術後疼痛與發炎反應相對更明顯。

智齒發炎(圖片來源:Pericoronitis at DRHC Dubai Dental Clinic)
想要縮短不適期,建議遵守牙醫師的指示按時服藥、定期檢查並做好傷口照護。同時,也要避免過度刺激(如大力漱口、激烈運動),才能使「拔智齒多久會好」變得更好控制。
🔔小編建議這樣做
疼痛是正常的術後反應。建議依照牙醫師的指示服用止痛藥並做好冷敷,疼痛通常在3至5天內可得到緩解。若疼痛超過一周,請盡速回診檢查。
拔智齒後多久會好?術後照護與飲食指南
拔智齒後的前三到五天,是確保傷口穩定、降低感染率的關鍵期。若能在此階段做好照護,通常有助縮短整體恢復時間。
拔智齒後傷口護理
- 咬緊紗布止血
手術結束後,牙醫師會在拔牙處放置紗布,並要求您咬緊一定時間。此動作可加速血塊形成,降低持續性出血的風險。建議避免頻繁吐口水或大聲說話,以免壓力差讓血塊脫落。 - 冰敷與熱敷
術後48小時內,以冷敷幫助收斂血管、減少腫脹與疼痛。之後可改用溫熱敷,有助血液循環與消腫。不過要注意,請避免長時間或過度敷冰塊,以免凍傷皮膚。 - 柔和清潔與漱口
建議在拔牙當天先不要大力漱口,以免衝散初步凝結的血塊。隔天起可使用不含酒精的漱口水輕含再吐出,減少細菌滋生。刷牙時,儘量繞開傷口直接接觸或用力摩擦,避免二次傷害。 - 服用消炎止痛藥物
必要時,可以依照牙醫師指示服用消炎止痛藥物來減輕痛感。
飲食建議與禁忌
- 溫涼流質或軟質食物為主
拔智齒後前幾天可食用溫涼粥品、湯品、優格或果泥等。 - 不使用吸管
避免使用吸管,因吸吮動作易使口腔壓力突變,造成血塊鬆動。 - 避免辛辣與過燙食物
過度刺激的調味或高溫飲品,可能加劇發炎反應並導致術後傷口再度出血,尤其在拔牙24小時內,建議選擇溫度較低的食物。 - 膠原蛋白輔助
若術中評估傷口較大或靠近神經血管,醫師可能建議放置「膠原蛋白填補劑」,有助穩定血塊並降低感染率。
在這段關鍵的術後照護期內,若能落實上述做法,通常傷口能於幾天內逐漸恢復。至於許多患者關心的問題—「拔智齒多久會好」,根據多項臨床統計,大多數患者在第一週後即可恢復基本咀嚼功能,但仍須再觀察傷口癒合情形,避免過早進食硬物或未適度清潔導致感染。

🔔小編建議這樣做
拔智齒後應避免劇烈運動與高溫食物,並保持傷口清潔。若遵守醫師指導,通常在7天內即可恢復正常飲食,避免過早進食堅硬食物。
拔智齒後常見的6大後遺症與預防
即使大部分拔智齒手術順利,術後還是有可能出現一些不適症狀。了解可能的風險與併發症,有助我們更早發現問題並及時處置。以下是常見的6大後遺症,若您出現任一症狀,就要特別留意自身狀況,千萬不要放置不管喔!
輕微發燒、臉頰腫痛
拔智齒後,身體可能會因手術造成的傷口反應或麻醉藥效的消退,出現輕微的發燒或臉頰腫脹。這是身體對手術的正常反應,尤其是在手術後的24~48小時內。這些症狀通常不會太嚴重,只要按照牙醫師指示進行定期冰敷、服用消炎止痛藥物,通常能在3到5天內獲得緩解。
若腫脹或發燒持續超過3天,或伴隨劇烈疼痛,應及時回診檢查。持續的腫脹可能表示感染的風險,需要及早處理。
口角炎、嘴破
對於嘴型較小、智齒生長角度較難處理的患者,拔牙時,牙醫師可能需要大角度張嘴來進行操作。這樣的過程容易導致口角部位受壓或磨擦,從而引發口角炎或嘴破等情況。這種情形在術後1到2天內較為常見,尤其是當拔牙手術較為複雜時。
若嘴破情況不嚴重,可使用護唇膏來保持口角濕潤,減少刺激。若有明顯的不適或傷口未癒合,應避免過度張嘴說話或吃硬食物,並向牙醫師尋求處方藥膏來處理。
智齒神經傷害風險
對於下顎智齒,尤其是那些生長在顎骨深處或與神經根部靠近的智齒,拔除過程中有可能會對下齒槽神經造成壓迫或拉扯,進而導致麻木感或刺痛感。這類神經傷害的風險相對較低,約只有5%左右,但若操作不當,則可能會在短期內影響知覺或造成長期麻木。
大部分情況下,這類麻木感會在術後幾週或幾個月內自行恢復。但如果症狀未有改善,或麻木範圍擴大,應盡快回診,由牙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理。
牙根殘留
有些智齒的根部較深或形狀異常,尤其是當牙根與周圍骨骼緊密連接時,拔除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根部未完全拔除的情況。此時,牙醫師會根據情況評估是否需要將遺留的牙根移除。若未造成發炎或疼痛,則可以不再處理並進行觀察。
然而,若牙根遺留處出現疼痛或炎症反應,則需要回診進行處理。這種情況下的追蹤檢查至關重要,避免未來引發慢性感染或其他併發症。
流鼻血
上顎智齒拔除時,若智齒根部位於鼻竇附近,手術過程中有可能影響到鼻竇黏膜,造成少量的流鼻血。這是一種相對少見的情況,但對於那些上顎智齒較深或靠近鼻竇的患者而言,仍然存在一定風險。
此情況通常會在術後的24到48小時內自行緩解。若鼻血量過多,或持續不止,應儘速回診,醫師會進行適當的處理,避免出血問題加劇。
乾性齒槽炎
又稱「吸骨症」,當傷口血塊脫落,齒槽骨裸露在空氣中而導致劇烈疼痛。患者常感痛感放射至耳朵或顳顎關節,並有口腔異味。若出現此症狀,務必盡快回診處理,以免進一步發炎。
🔔小編建議這樣做
為了預防上述後遺症,請盡量按照牙醫師建議在適當時間拆線,避免出現「拔智齒太晚拆線」的情況。若術後3至5天仍感到劇痛或其他異常症狀,應立即詢問牙醫師,或回到原診所做檢查。
❓想盡早解決智齒問題,跟疼痛說再見
只需三步驟,線上預約超方便!
Google搜尋「牙醫」:第一個即可找到牙醫小幫手預約平台
搜尋您想看診的項目、地區和時間:有6000多位牙醫師可以選擇,不怕沒時間
選擇評價良好且有空檔的牙醫師:有40萬則評價可供參考
送出線上預約:請準時前往喔!

拔智齒常見問題
牙醫小幫手整理了5個和拔智齒相關的常見問題,希望能幫助您更全面了解智齒拔除手術:
Q1:拔智齒傷口癒合時間通常需要多久?
A1:拔智齒傷口癒合時間多半落在低至中等的時間範圍內,但實際長短與個人體質、智齒位置及手術複雜度有關。通常來說,前三天最關鍵,要避免劇烈運動與食用刺激性食物。若能按時服藥並聽從醫師指示照顧傷口,通常能在一週內逐漸恢復正常咀嚼能力。
Q2:拔智齒太晚拆線會發生什麼事?
A2:拔智齒太晚拆線易讓縫線與牙肉產生過度黏連,可能形成局部刺激或增加感染機會。若發現拆線時間過了,但傷口周圍出現紅腫或其他不適,應立即回診處理。大多數人只要在適當時間內拆線,就能順利度過術後恢復期。
Q3:智齒拔除手術前,如果已經有牙齦發炎該怎麼辦?
A3:若已有牙齦發炎,醫師會先評估炎症程度,必要時處方抗生素或局部消炎藥物,以降低手術風險。等到牙齦發炎情況稍微穩定,才會安排智齒拔除手術。這樣能避免在發炎高峰期拔牙,減少疼痛與出血風險,也提高整體成功率。
Q4:拔智齒多久會好?是不是年輕時拔更快復原?
A4:一般認為年輕人骨骼較有彈性、組織修復力較佳,因此拔牙後的傷口通常在中度時間內恢復得更好。但仍要注意個體差異,如牙齒生長方向、牙周健康與是否有慢性疾病等因素。無論年齡大小,只要依照專業牙醫師的衛教指示與定期回診追蹤,拔智齒大多能順利恢復。
Q5:擔心手術失敗或不小心傷到神經,可以一次拔兩顆智齒嗎?
A5:只要牙醫師經過評估,且患者身體條件許可,確實可同時拔除兩顆智齒。但此舉有時會增加手術時間與不適感,也要考量患者是否能接受術後的雙側傷口。若比較擔心神經或合併感染風險,醫師或會建議分次處理,一次處理一側,避免同時出現大範圍傷口影響生活品質。
揮別拔智齒恐懼,重拾口腔健康
拔智齒雖然聽來可怕,但在專業評估及完整照護下,通常能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手術並得到良好恢復。關鍵在於做好術前準備並落實術後照護。
若您還在猶豫「拔智齒要多久」、「拔智齒多久會好」或擔心「拔智齒太晚拆線」等問題,請務必盡早與專業牙醫師諮詢,量身訂做合適的拔牙方案。只有在充分理解整個過程的前提下,才能讓拔智齒從未知恐懼轉化為可控治療,幫助您維護更健康的口腔與生活品質喔!
作者/游婷惟
熱愛創作的文字工作者,致力於透過字句雕琢出優質內容。期許每篇文章都能為讀者帶來實用知識,並以文字的力量,長期陪伴每一位需要牙科健康諮詢的人。
審查者/朱耕甫
擁有八年資歷的專業牙醫師,同時也是牙醫小幫手線上預約平台創辦人,致力於提升數位化的醫病溝通效率,同時也為大眾提供精準且實用的口腔健康資訊。透過專業審查與內容驗證,確保讀者能獲得最正確、最完整的牙科醫療知識。
參考資料
- Jung, Y., et al. (2019).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Pain and Swelling Between Conventional and Micro-invasive Wisdom Teeth Extraction."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77(9), 1850-1855.
- Powers, M., & Bartholomew, R. (2020).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Sedation in Dental Extractions." British Dental Journal, 228(5), 327-331.
- Kusumoto, A., et al. (2021). "Postoperative Recovery After Impacted Third Molar Removal: A Long-Term Follow-U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13(4), 259-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