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巴裡面長水泡怎麼辦?3大原因、注意事項、預防方式一次看


嘴巴裡面長水泡怎麼辦?3大原因、注意事項、預防方式一次看

你常常咬嘴唇嗎?或與其他人共用餐具、水壺、毛巾?這些都可能是嘴巴長水泡的原因。而嘴巴裡面長水泡可能會影響進食和正常生活,因此了解水泡的成因、注意事項和預防方式,才能有效處理和預防。K編今天將為你詳細解析嘴巴裡面長水泡的3大原因,並帶你了解長水泡後的注意事項和後續的預防方式,一起來看看吧!

認識嘴巴裡的水泡類型

嘴巴裡的水泡有很多種狀況,可以分為以下最常見的四種:

一、疱疹性齒齦口腔炎

  • 成因:由第一型人類疱疹病毒(HSV-1)引起
  • 好發族群:6個月~5歲的嬰幼兒和兒童。
  • 疾病表現、症狀:
    • 口腔黏膜、牙齦、嘴唇周圍出現多個小水泡,這些水泡破裂後形成潰瘍。
    • 伴隨發燒不斷,嚴重可達一週以上的高燒症狀。
    • 牙齦紅腫、出血,甚至出現口臭的症狀。


二、唾液腺囊腫(黏液囊腫,mucocele)

  • 成因:小唾液腺管受到外傷或唾液腺阻塞,導致唾液淤積於表皮下層,形成一顆腫塊型的囊腫,外傷例如咬到嘴唇、運動碰撞嘴唇、食物燙傷等。
  • 好發族群:與成因對應,嘴巴容易受到外傷的族群。
  • 疾病表現、症狀:
    • 口腔內部出現圓形凸起的透明、淡藍色或粉紅色腫塊,最常見於下唇內側。
    • 不會痛,但可能會影響進食和說話。
    • 小唾液腺導致的囊腫通常大小在1.5公分以下。
    • 不屬於腫瘤,是偽囊腫的一種病兆。


三、口瘡(口腔潰瘍/嘴破)

  • 成因:壓力、免疫系統問題、營養缺乏(包含維生素B12、鐵、葉酸缺乏)或外傷(例如咬傷)。
  • 好發族群:與成因對應,壓力大、免疫系統弱、營養缺乏及容易外傷的族群。
  • 疾病表現、症狀:
    • 圓形或橢圓形的小傷口,邊緣紅腫,中央呈白色或淡黃色。
    • 常見於嘴唇內側、舌頭和臉頰黏膜。
    • 伴隨疼痛,特別是在進食或說話時。


四、腸病毒感染引起的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

  • 成因:A型及B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伊科病毒(Echovirus)、腸病毒(Enterovirus)71型感染
  • 好發族群:常見於嬰幼兒和兒童,成人也會有腸病毒,但症狀較不明顯。
  • 疾病表現、症狀:
    • 通常在夏天、秋天爆發
    • 皰疹性咽峽炎在咽喉區域會出現小水泡,再轉為潰瘍,引起疼痛而造成進食疼痛、食慾不振。
    • 手足口病則有咽峽炎的症狀以外,還包含手掌、腳掌也會出現水泡。
    • 通常伴隨發燒、食慾不振和喉嚨痛。


為什麼嘴巴會長水泡?3大原因一次看

嘴巴長水泡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


一、外傷

  • 由於物理性的傷害,例如咬傷嘴唇或臉頰、外力撞擊嘴唇等,導致水泡或囊腫的形成。
  • 這種原因導致的嘴巴長水泡通常會在5天左右自行癒合。
  • 例如:唾液腺囊腫(黏液囊腫)、口瘡(口腔潰瘍/嘴破)


二、病毒感染

  • 例如第一型疱疹病毒(HSV-1)、腸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等,會導致口腔內部出現水泡。
  • 病毒感染引起的水泡常伴隨發燒、喉嚨痛等症狀。
  • 例如: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疱疹性齒齦口腔炎


三、免疫系統低下

  • 當免疫系統功能減弱時,身體更容易受到細菌入侵而感染或發炎,口腔內部也更容易有水泡形成。
  • 例如:口瘡(口腔潰瘍/嘴破)


哪些族群容易嘴巴長水泡?

  • 嘴巴容易受到外傷撞擊的族群
    例如拳擊、籃球、橄欖球等運動員,容易因碰撞或摔倒造成口腔受傷,形成水泡。

  • 愛咬嘴唇、習慣性咬嘴唇的人
    有些人有咬嘴唇的習慣,或在焦慮或緊張時,會不自覺地咬嘴唇,這種反覆的物理性刺激會導致口腔黏膜受損,形成水泡或潰瘍。

立即預約|嘴巴長水泡

  • 免疫力低下的族群
    因疾病或其他原因造成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口腔內也容易有水泡出現。

  • 共用衛浴用品的人
    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水泡,容易因為共用物品而傳染。


嘴巴裡面長水泡怎麼辦?

一、判斷水泡類型

首先,觀察水泡的特徵來判斷它屬於哪種類型:

  • 口腔潰瘍(口瘡、嘴破):呈現為圓形或橢圓形的小傷口,邊緣紅腫,中央呈白色或黃色。
  • 疱疹性齒齦口腔炎:常見於嬰幼兒和兒童,病徵為多個小水泡,伴隨發燒和口腔疼痛。
  • 唾液腺囊腫:透明或淡藍色的圓形凸起,常見於下唇內側,無痛但可能反覆出現。
  • 腸病毒感染(例如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口腔內部、手掌、腳掌出現紅色斑點或小水泡,伴隨發燒和喉嚨痛。

二、尋求醫師治療

如果水泡持續超過兩週沒有好轉,或者症狀嚴重,應儘早預約口腔外科、耳鼻喉科、牙科醫師來診斷,透過檢查確定水泡的成因與類型,給予適當的建議並進行治療。


嘴巴長水泡時避免做這些飲食與生活習慣

有些行為和習慣會加重水泡的不適症狀或延緩傷口癒合,例如食用刺激性食物、傷口重複受損等,因此,在水泡癒合期間都要注意以下幾點事項,才不會加重症狀或讓水泡更疼痛:

  1. 選擇較軟的食物:如布丁、優格、奶昔等質地柔軟,不會刺激水泡。
  2. 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刺激性的食物會加重疼痛和不適。
  3. 避免反覆擠壓或吸吮水泡:盡量避免水泡受到不必要的二次傷害,例如擠壓、吸吮、重複咬傷等狀況。
  4. 多喝水:保持口腔濕潤,避免摩擦力大的乾燥環境,促進水泡癒合。


而如果水泡是具有傳染力的疱疹性齒齦口腔炎或腸病毒感染引起的皰疹性咽峽炎及手足口病,則要注意以下兩點,降低傳染機率。

  1. 避免共用物品
  2. 避免親密接觸
  3. 勤洗手:觸摸感染者後務必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學會這三要點,預防嘴巴再次長水泡

一、保持正常作息和心情舒暢,提升免疫力

  • 規律作息:保持固定的睡眠時間,確保充足的休息。
  • 避免壓力過大:避免過度疲憊和壓力過大,保持身體健康。
  • 均衡飲食:攝取水果、蔬菜以及豆魚蛋肉類以及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才能營養充足,提升免疫力。
  • 規律運動:每週都要運動,增強身體免疫系統。
  • 改變生活習慣:細嚼慢嚥避免咬到嘴唇、少吃喝過燙的食物,預防小唾液腺囊腫形成。


二、避免被他人傳染/傳染他人

避免感染可傳染的口腔水泡,例如疱疹性齒齦口腔炎以及腸病毒感染引起的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以下需要特別注意:

  • 不共用個人物品:避免使用他人的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尤其是在公共場所。
  • 避免直接接觸:患者應避免與他人進行親密接觸,如接吻等行為。


三、治療避免再次復發

  • 使用口內膏:初期使用口內膏塗抹,觀察唾液腺囊腫2~3天是否有自行消除。
  • 切除囊腫:若唾液腺囊腫無法自行消除,建議進行手術切除囊腫本身和周圍受影響的小唾液腺,避免再次復發,並進行病理檢查以排除良性惡性小唾液腺瘤、脂肪瘤、血管瘤等疾病的可能性。


結論

總結來說,嘴巴裡面長水泡可能由外傷、病毒感染和免疫系統低下等原因引起。如果發現自己口腔中有水泡,且持續一、兩週沒有自行痊癒或症狀越來越嚴重,建議及時就醫,可以找耳鼻喉科、口腔外科、牙科醫師檢查問題,得到正確的治療方法。


立即預約|嘴巴長水泡


延伸閱讀:
嘴破吃什麼好?醫師建議7飲食、藥物與營養素,幫助修復破洞
嘴破一定是口腔癌嗎?嘴巴破洞、口腔潰瘍該怎麼處理?教你自我診斷口腔癌!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