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腫起來怎麼辦? 牙醫小幫手的專業解答
牙齦腫痛常見於清潔不確實導致細菌滋生,一旦出現紅腫或刷牙出血,務必立即使用牙線與牙間刷徹底清除卡住的食物殘渣,並搭配含氯己定成分的漱口水抗菌。若疼痛持續或已影響進食,就需要由牙醫評估是否進行深層清創或牙周治療,千萬別忍耐拖延,避免惡化成牙周膿包或牙齒鬆動。
牙齦腫是什麼?正常牙齦應該長什麼樣子?
正常的牙齦應該是粉紅色、緊密包覆牙齒、不出血也不會腫脹。
牙齦是保護牙齒根部與牙槽骨的重要組織,當健康時看起來是淡粉紅、輪廓清晰且不易出血。然而,一旦出現紅腫、疼痛、出血或形狀改變,就可能是牙齦發炎或其他疾病的警訊,需要及早檢查與處理。
正常牙齦的標準特徵
- 顏色呈粉紅色或淡紅色:健康牙齦應該是均勻無紅腫的自然色澤。
- 牙齦邊緣緊貼牙齒:沒有明顯脫落或退縮的情形。
- 表面有細緻橘皮紋理:稱為「橘皮樣」,是健康牙齦的象徵。
- 不易出血:刷牙或使用牙線時不會輕易出血。
- 無明顯腫脹或壓痛:按壓時不會感到不適或腫硬。

健康的牙齦( 圖片來源:What do healthy gums look like? )

腫脹的牙齦( 圖片來源:Gum Disease )
牙齦出現紅腫、鬆軟、易出血等異狀,就可能是發炎或其他口腔疾病的警訊。
數據引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全球約有 15-20% 的 35-44 歲成年人患有嚴重的牙周病,而輕度至中度的牙齦炎則更為普遍。(世界衛生組織)
為什麼牙齦會腫?常見原因有哪些?
牙齦腫可能是因為清潔不當、牙周病、蛀牙、壓力或荷爾蒙變化等引起。
你知道嗎?造成牙齦腫脹的原因其實很多,不僅僅是單純的牙菌斑堆積而已!像是嚴重的牙周炎、智齒萌發或內科疾病(如糖尿病、白血病)都有可能導致牙齦腫痛;或是部分特殊族群如孕婦、慢性病患者,因荷爾蒙與免疫改變,牙齦也會更容易腫起來。
牙齦腫起來的常見原因
- 牙菌斑堆積:清潔不徹底會使細菌累積,引發牙齦發炎。
- 牙周病:牙齦紅腫是初期牙周病的重要警訊。
- 蛀牙蔓延至牙齦:牙齒深層蛀蝕導致牙髓感染,可能延伸至牙齦。
- 智齒萌發或阻生:特別是最後面牙齦腫起來,常見於智齒發炎期。
- 口腔外傷或咬傷:食物刺傷、錯咬等也可能造成局部腫脹。
- 荷爾蒙變化:女性在懷孕、月經期間,牙齦更容易腫脹發炎。
- 身體疾病或用藥副作用:糖尿病、免疫疾病、某些藥物會影響牙齦健康。

數據引用:一項研究指出,懷孕期間有高達60-75%的女性會出現妊娠期牙齦炎,這與荷爾蒙變化有關。(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 - Periodontal Disease and Pregnancy)
❓牙齦為什麼會腫
🔔蔡明根醫師解說
清潔不佳、牙菌斑跟牙結石堆積是主要原因,少部分是傷口或刺傷(常見於亂用牙間刷、牙籤)或是燙傷。
🔔黃靖鈞醫師解說
每一餐食物殘留的地方,大部分人都沒感覺。牙刷沒摸到牙肉或是牙縫只挑菜渣,細菌隔天就入侵牙肉了!大量白血球過來作戰時,肉就像水球腫起來~
牙齦腫痛怎麼處理?有哪些舒緩與急救方式?
若牙齦腫痛,先以冰敷、鹽水漱口或止痛藥緩解,但若持續惡化應盡快就醫。
短期的牙齦腫痛可使用溫和方式舒緩,如冷敷降低發炎、溫鹽水抑菌、適當使用止痛藥。但若出現膿包、臉部腫脹、持續發燒或吞嚥困難,就可能是嚴重感染或膿瘍,應盡快就醫以免惡化。
居家舒緩與緊急處理方式
- 冰敷外部臉頰:可短暫減輕腫脹與疼痛。
- 鹽水漱口:一天數次,用溫鹽水溫和消炎。
- 避免咀嚼腫痛部位:減少牙齦負擔與進一步刺激。
- 使用非處方止痛藥:如acetaminophen或ibuprofen可暫時止痛(請依藥師指示服用)。
- 保持口腔清潔:刷牙時避開患處,改用軟毛牙刷,保持其他部位潔淨。
- 勿自行擠壓或挑刺傷口:可能導致感染擴散。

什麼情況下需要立刻看牙醫?
- 牙齦腫痛持續惡化:居家舒緩後仍無改善或疼痛加劇。
- 出現膿包或化膿:牙齦上或牙齒周圍有明顯的膿液積聚。
- 臉部或頸部腫脹:感染可能已經擴散到口腔外。
- 伴隨發燒、淋巴結腫大:這些可能是全身性感染的徵兆。
- 吞嚥或呼吸困難:表示感染可能已經嚴重影響到呼吸道。
- 牙齒鬆動或移位:可能意味著牙周組織受到嚴重破壞。
不當處理可能導致哪些併發症?
- 感染擴散:自行擠壓膿包或處理不當可能導致細菌蔓延至周圍組織,甚至影響到臉部、頸部或全身。
- 蜂窩性組織炎:嚴重的牙齦感染若未及時治療,細菌可能擴散至皮下組織,造成臉部嚴重腫脹、發燒等症狀。
- 牙齒脫落:長期牙齦發炎若演變為牙周病,會破壞牙齒周圍的骨頭,最終導致牙齒鬆動甚至脫落。
- 敗血症:極端情況下,口腔感染的細菌可能進入血液循環,引發全身性感染,危及生命。
- 慢性牙周病惡化:延誤治療會使牙齦發炎轉為慢性牙周病,對牙齒和口腔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數據引用:根據美國牙科學會(ADA)的建議,及早處理牙齦腫脹可以有效預防約70%的牙周病惡化風險。(美國牙科學會)
❓有哪些居家舒緩與急救方式
🔔蔡明根醫師建議這樣做
清潔乾淨(牙刷、牙線)、漱口水殺菌、補充維他命B/C。
🔔黃靖鈞醫師建議這樣做
大部分人居家都可以做到!刷牙和洗碗一樣不能只沖水漱口,把清潔做回標準;不要怕刷牙、牙線、牙間刷時疼痛與流血,越逃避只會更惡性循環更嚴重~
最後面牙齦腫起來是智齒還是發炎?怎麼分辨?
智齒腫通常發生在後排牙齦,痛感劇烈且常伴隨張口困難;一般發炎則部位不定。
智齒引起的牙齦腫常伴隨紅腫熱痛、咬合不適,甚至影響說話與進食。透過X光可判斷智齒是否阻生或傾斜生長。若智齒重複引發發炎,牙醫師通常會建議及早拔除,拔牙後患者也應遵循醫師的指示以避免乾槽症等併發症。
智齒導致的牙齦腫特徵與痛感差異
- 智齒萌發常見於20~30歲,位置在最後面牙齒處。
- 疼痛多伴隨張口困難、口臭,甚至吞嚥不適。
- 牙齦腫脹局限於智齒周圍,可能有膿液堆積(智齒冠周炎)。
如何透過X光判斷智齒位置與風險?
- 拍攝全口X光可判斷智齒是否橫生、阻生或位置異常。
- 若智齒傾斜壓迫前方牙根,會增加蛀牙與牙周病風險。
- 專業牙醫會依據X光判讀是否建議拔除。
是否一定要拔除?拔智齒後注意事項
- 若智齒正常萌發、位置良好,未必需要拔除。
- 有反覆發炎、清潔困難或咬合異常情況則建議拔除。
- 拔牙後應遵循醫師指示冰敷、避免漱口、勿用吸管。
數據引用:根據一篇國外衛教文章,智齒拔除通常是為了解決或預防潛在問題,例如阻生智齒引起的疼痛、感染或其他口腔併發症。(Wisdom tooth removal)
🔔 小編建議這樣做
若最後面牙齦反覆腫痛,建議立即線上預約牙醫拍攝X光,判斷智齒是否為主因,避免延誤處理導致更嚴重的感染!
牙齦腫的治療方式有哪些?什麼情況要動手術?
治療方式從基本洗牙到牙周翻瓣手術不等,需視病情輕重選擇。
輕微牙齦腫可透過洗牙與牙周基本治療改善,若為中重度牙周病,可能需進行牙齦翻瓣術、刮除牙根面沉積物或雷射輔助治療。手術時機通常依病變範圍、牙周袋深度與骨頭吸收程度判定。
牙齦腫的常見治療選項
- 洗牙:適用於牙菌斑堆積引起的輕微牙齦發炎。透過專業器械清除牙齒表面和牙齦線下方的牙菌斑與牙結石。
- 牙周治療:針對中度牙周病患者。在洗牙基礎上,進一步刮除牙根表面粗糙的牙結石和病變組織,使牙根表面光滑,有助於牙齦組織重新附著。
- 牙周翻瓣手術:適用於深層牙周袋或牙骨缺損較嚴重的狀況。醫師會將牙齦組織輕輕翻開,直接清除深層的牙結石和受感染組織,並可視情況進行骨修復或引導組織再生。
牙周手術的選擇:傳統或雷射?
- 傳統牙周手術:透過手術刀切開牙齦,直接清除深層感染。適用於較嚴重的牙周問題,能徹底清除病灶,但術後恢復期較長,可能會有較明顯的不適感。
- 雷射牙周治療:一種微創手術方式。利用特定波長的雷射光清除病菌、發炎組織,並有助於刺激牙周組織再生。其優點是出血少、疼痛感低、恢復快,對於牙周袋較深但希望減少創口的患者是個不錯的選擇,但並非所有情況都適用,仍需醫師評估。
比較項目 | 傳統牙周手術 | 雷射牙周治療 |
治療原理 | 透過手術刀切開牙齦,直接清除深層感染與牙結石。 | 利用特定波長的雷射光清除病菌、發炎組織,並有助刺激組織再生。 |
適用狀況 | 嚴重牙周病、深層牙周袋、骨頭缺損較大、需進行骨修復或引導組織再生。 | 牙周袋較深,希望減少創口、出血少,或對手術疼痛較敏感者。 |
創口大小 | 較大,需要縫合。 | 微小,通常不需縫合或僅需少量縫合。 |
出血量 | 較多。 | 較少,雷射有止血效果。 |
疼痛感 | 術後可能較明顯。 | 術後疼痛感較低。 |
恢復期 | 較長,約需數週。 | 較短,通常數天至一週。 |
費用 | 依範圍而異,健保給付部分項目。 | 通常為自費項目,費用較高。 |
優點 | 能徹底清除病灶,適合複雜案例。 | 微創、恢復快、疼痛感低、出血少。 |
缺點 | 術後不適感較大、恢復期長、部分患者有恐懼感。 | 費用較高,並非所有牙周病類型都適用,需醫師專業評估。 |
🔔 小編建議這麼做
當你的牙齦腫長期未改善時,建議透過牙醫小幫手平台預約牙周專科評估,提早治療,防止牙齦健康繼續惡化喲!
👉 不論你在台北、高雄、台中或其他縣市,都能透過牙醫小幫手預約牙周檢查。
牙齦腫痛反覆發作怎麼辦?根本改善與預防的3個關鍵
要有效杜絕牙齦腫痛反覆發作,並從根本上預防牙齦問題,需要從生活習慣、日常口腔清潔與專業定期照護三方面同步進行。
小編經驗分享,很多人僅止於暫時止痛,卻忽略了造成發炎的長期根源。但其實,只有透過全面性的管理,才能真正維持牙齦健康喔!
關鍵一: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口腔衛生
正確的日常清潔是牙齦健康的基石,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更能強化牙齦抵抗力。
- 正確潔牙技巧:養成每天至少刷牙兩次的習慣,並採用貝氏刷牙法(刷毛呈 45 度角,輕壓牙齦交界處震動清潔),確保牙齦邊緣不被忽略。
- 徹底清潔齒縫:每日至少使用牙線或牙間刷一次,清除牙刷無法觸及的齒縫殘渣與牙菌斑。選擇柔軟毛刷頭與含氟牙膏,減少對牙齦的磨損與刺激。
- 健康飲食習慣:減少糖分、過度加工與辛辣食物的攝取,降低牙菌斑堆積與發炎風險。
- 補充必要營養:適量攝取含維生素C、Omega-3、鋅等營養素的食物,有助於牙齦組織的修復與降低發炎反應。
- 避免不良嗜好:多喝水保持口腔濕潤,並避免咀嚼檳榔、抽菸、過量飲酒等,這些習慣都會嚴重破壞牙齦健康與免疫力。
關鍵二:定期牙齒檢查、讓專業醫師深層清潔
居家清潔雖然重要,但仍無法完全清除頑固的牙結石。定期的專業照護是預防牙齦腫惡化的重要防線。
- 定期洗牙:一般民眾建議每6個月定期洗牙一次,徹底清除牙菌斑與牙結石。牙周病患者則建議依照醫師指示,縮短至每3~4個月回診追蹤。
- 牙周囊袋評估:定期由牙醫師檢查牙周袋深度,並透過X光追蹤齒槽骨狀態,及早發現潛在的牙周病灶。
- 專業牙周治療:若已形成牙周囊袋,則需定期進行深層刮除與牙根整平,清除更深層的感染,防止牙周病惡化。
關鍵三:配合牙醫師評估的長期照護計畫
針對個別狀況,牙醫師會提供個人化的治療與照護建議,這是維持牙齦健康的最終保障。
- 個人化牙周治療計畫:與牙醫師合作,訂定符合你口腔狀況的個人化牙周治療與清潔計畫。
- 高風險族群專屬照護:糖尿病患者或有其他免疫問題者,需與醫師更緊密地合作進行口腔控制,因為這些疾病會增加牙周病的風險。
- 結構性治療考量:若牙齦問題與牙齒咬合不正、假牙不密合等結構性問題有關,醫師可能會建議進行矯正或調整假牙,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避免牙齦反覆發炎。
數據引用:根據美國牙周病學會(AAP)的研究,透過每日正確的口腔清潔,例如刷牙和使用牙線,以及至少每年一次的專業洗牙,可以將牙周病的發生率降低高達 70%。(美國牙周病學會)
❓治療後要如何長期維持牙齦健康
🔔蔡明根醫師建議這樣做
除了每天清潔乾淨外,定期回診、洗牙檢查是最簡單的方法~不要信偏方(橄欖油漱口、敷啥奇怪藥膏啥的)。
🔔黃靖鈞醫師建議這樣做
日常清潔知識提升並學會整套清潔,其實最重點是民眾要認命的面對這些「本分」改變心態。老話一句:你現在洗牙的效果就只維持到下一餐而已唷~
常見Q&A:牙齦腫會自己好嗎?可以不理嗎?
Q1:牙齦腫會自己好嗎?需要去看牙醫嗎?
大多數牙齦腫的情況,例如輕微發炎、牙齦紅腫,一開始看起來好像會自己消腫,但其實只是暫時緩解。如果是刷牙不乾淨、牙結石、蛀牙或牙周病引起的,不處理只會惡化。小編建議大家千萬別拖著等它好,一定要盡快就診,讓牙醫判斷是不是需要清創、洗牙或進一步治療。
Q2:牙齦腫痛的時候可以冰敷嗎?怎麼處理比較好?
當牙齦腫痛的時候,如果是局部紅腫,冰敷可以暫時緩解腫脹與不適感,但這只是輔助方式,不能當作主要治療手段。最好搭配漱口水保持口腔清潔、避免吃太燙太硬的食物,然後安排看診,找出發炎原因,這樣牙齦腫才會真正改善。
Q3:最後面牙齦腫起來,是不是智齒發炎?一定要拔嗎?
如果是最後面牙齦腫起來,很多人第一個想到就是智齒發炎,這確實很常見。尤其智齒長歪、清不到、常卡食物,很容易造成牙齦腫脹甚至長膿包。不過其實,不是每一顆智齒都一定要拔,但如果已經反覆發炎,醫師通常會建議拔除,避免未來問題更大。
Q4:正常牙齦應該是什麼樣子?牙齦腫起來就代表有病嗎?
正常牙齦應該是粉紅色、不出血、摸起來緊實、沒有腫起來。如果你突然發現牙齦腫起來、變紅、刷牙流血,或有異味,就不是正常牙齦狀態。這代表牙齦可能已經開始發炎,建議不要自己猜,還是趕快請牙醫評估,避免小問題變成大麻煩!
Q5:牙齦腫起來可以自己用抗生素或止痛藥處理嗎?
有些人會自己去藥局買抗生素或止痛藥來壓住牙齦腫的症狀,這其實很危險。不對症使用抗生素可能造成抗藥性問題,而止痛藥只是「蓋住症狀」,沒解決真正的病因。若你牙齦腫起來已經痛好幾天,建議趕快掛號看牙醫,才能對症治療、避免復發。
牙齦腫別輕忽,找出原因才能對症處理
牙齦腫看似只是「小問題」,但背後可能潛藏牙周病、智齒發炎、根尖膿包等需要專業處理的狀況。無論是偶發性的腫脹、刷牙時出血,還是吃東西就會痛、牙齒鬆動等異常現象,都可能是身體在發出求救訊號。
不少人遇到牙齦腫脹這種情況,都會習慣忍耐,覺得等幾天就會自己好,但其實拖延不處理,反而會讓牙齦發炎惡化,甚至影響牙齒存留率。小編提醒大家:唯有及早釐清原因、搭配專業治療,才能真正舒緩疼痛、避免後續併發症找上門。
從日常的刷牙習慣、飲食選擇,到定期檢查和牙齦保養,每一個小動作,都是守護牙齒與牙齦健康的關鍵。別讓牙齦腫痛默默拖垮你的口腔健康,現在就開始重視吧!

作者/游婷惟
熱愛創作的文字工作者,致力於透過字句雕琢出優質內容。期許每篇文章都能為讀者帶來實用知識,並以文字的力量,長期陪伴每一位需要牙科健康諮詢的人。
審查者/朱耕甫醫師
擁有八年資歷的專業牙醫師,同時也是牙醫小幫手線上預約平台創辦人,致力於提升數位化的醫病溝通效率,同時也為大眾提供精準且實用的口腔健康資訊。透過專業審查與內容驗證,確保讀者能獲得最正確、最完整的牙科醫療知識。
延伸閱讀:深入了解牙周治療全攻略
若您已對牙周病有初步認識,並想更全面掌握從病因、治療選擇到術後照護的實用知識,以下為您精選的【牙周病系列導讀指南】,推薦依照三大步驟閱讀,協助您從認知建立到安心面對治療,打造真正健康的牙齦與牙齒!
步驟 1:認識牙周病的基本概念與常見迷思
這是您釐清症狀與下定決心就醫的重要第一步,建議從這三篇開始閱讀:
- 認識牙周病:原因、症狀、治療法以及照護注意事項
牙周病是什麼?從菌斑堆積、牙齦發炎到齒槽骨流失的完整病程一次掌握。 - 牙周病會傳染?不會自己好?還不能矯正?牙醫師來打破你的牙周迷思!
破解「牙周病不能治癒」等五大常見錯誤觀念,建立正確就醫信心。 - 我自己治好了我的牙周病?專業解析牙周病治療方式與常見迷思
專業解析牙周病「自癒」可能性與極限,別讓錯誤期待耽誤治療時機。
步驟 2:深入理解牙周病治療方式、手術流程與費用問題
想知道牙周病該怎麼治療?有哪些手術方式?費用落在哪裡?這三篇文章能給您清楚答案:
- 牙結石怎麼刮除?牙周再生手術、牙周翻瓣手術、牙周雷射 費用&後遺症|牙周治療懶人包
從洗牙、深層刮除到進階手術,各種治療選項與注意事項一篇看懂。 - 牙周病手術流血敏感、失敗了怎麼辦?下一步這樣做!(搶救牙健康必看)
術後效果不如預期怎麼辦?醫師建議的補救措施與觀察指標整理給您。 - 牙周病會好嗎?牙周病治療方式與牙周病手術費用健保申請(戰勝牙周病攻略)
牙周病健保給付怎麼申請?各項治療費用範圍與自費項目分析。
步驟 3:日常照護與預防,從牙齒刷法到牙齦護理全攻略
除了治療,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避免復發、保養牙周,這篇不可錯過:
- 牙齦流血千萬別輕忽!揭密牙齦流血4大原因、預防牙齦流血的完整指南一次告訴你
刷牙流血並非「刷太大力」這麼簡單!從生活習慣找出根本原因。
📍也別忘了定期檢查與牙周追蹤!若您尚未治療,建議透過牙醫小幫手平台挑選評價良好的牙周病專科醫師,幫助您做出正確醫療決策。